为加强教师对新课标内涵的理解,助推课程标准落到实处,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。8月26日附小全体教师开展了对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》(2022版)的学习研讨活动。
王校长首先带领全体教师,对新版课程方案从修订背景、修订原则、主要变化和如何实施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解读。王校长强调,在课程实施中,老师们要坚持素养导向,强化学科实践,推进综合学习,落实因材施教。不同学科、不同学段的教师们要找准方向,走好教学实践之路。
随后,各学科组还分别进行了本学科新课标的细致研学。
语文学科组在石主任的带领下,聚焦新课标理念的实践,在回顾了以往的课堂教学的同时,对如何进行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展开了新的思考。在会上,老师们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学习交流。王星宇老师落脚核心素养,注意以文化人、文以载道,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、知人论世等多种方法的并行,帮助学生感悟文本。张欣钰老师关注了符合核心素养内涵的作业设计,多样分层,学练合一,辅助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。薛文静老师根植教材,着眼整体,兼顾每册书中的联系,从走进教材到走出文本,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。
在数学学科组的学习活动中,杨金陆老师和朱静老师按照不同学段,为大家进行了2011年版和2022年新修订版两个版本课标的对比,着重讲解了新修订版课标的变化。其中主要变化包括: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、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、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、增强了指导性、加强了学段衔接。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,这分为三个方面:一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;二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;三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。面对课程标准的变化,老师们纷纷表示要继续加强新课标的学习,结合新教材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。
英语学科组的全体教师在四、五年级两位组长的引领下,深入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,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从三维目标时代,英语课重知识与技能、过程和方法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,过渡到核心素养时代,聚焦语言能力、文化意识、思维品质、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综合培养,老师们探讨着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。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,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、思维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,以此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,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体育组的教师们对《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》进行了研读。新课标中从课的性质,课程的基本概念,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,课的目标等方面对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阐述,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要发展的体育素质,以及发展水平目标分列得很详细,这些基本理论给老师们指明了今后体育课程教学的大框架。
针对新标准中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,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,音乐教师们进行了细致的研讨。关注课程性质里提出的“实践性”,立足音乐的独有特征,老师们探寻了多种教学方法,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、演唱、演奏、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。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,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,为其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、领悟音乐内涵、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全体美术教师在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内容后,发表了学习心得。老师们从“新课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”的设问中,聚焦新课标、新要求、新期待,并对艺术课标进行整体综述,从艺术课程中对欣赏、表现、创造等知识内在关联加以深入探讨,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,注重感知体验,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;善用多种媒体,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;建立激励机制,总结出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的多项教学建议。
信息科技学科组通过集体研讨,探究了课程标准修订中的目标转向、内容转向、方式转变和价值转向四个变化。针对此次课程标准从信息技术转向信息科技这一问题,面对学生各方面的变化,和我国未来要建成数字中国,网络强国,智慧社会,来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的战略,信息教师们着眼整体,展开了新的反思与探讨,不断探求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方法。
在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共同研读新修订后的课标后,教师们更加关注小学思政课程建设,积极参与构建“大思政”体系建设。在未来的教学中,老师们也将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,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政治素养,促进全方面发展。
在科学组的教研中,朱主任结合科学课程理念、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、课程实施进行解读,给老师们四个建议: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;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;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;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。随后老师们分别从新老课标对比;从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;在课程定位上需倡导科学素养的提高三个方面进行交流研讨。
同心同行同研学,且思且悟且提升。此次的学习研讨活动,为教师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附小的全体教师也将把理论践行于课堂,让新课标真正落地生根,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